第(1/3)页
后续对南疆乃至葱岭地带的征服,虽然还需要一两年时间,但都是跑马圈地式的,并没有什么对抗性。
当地诸胡的部队,大多在之前和曹家人的反复拉锯战中消耗殆尽了。刘备的军队过来,正好捡了便宜,把曹彰死后一盘散沙的地盘全部收归囊中。
西域的战事,最终结束于章武十年,大汉的西部边界,最终以与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直接接壤收场。
安息人和贵霜人也比较紧张,因为他们没想到大汉的直属军队居然来到了那么远的地方。
赵云是个谨慎地脾气,在摸清了安息和贵霜的规模、虚实后,知道这两个也是规模庞大的大国,大汉翻越大漠和葱岭万里远征不现实,就请示了朝廷,让刘备派了文官过来交涉。
最终,大汉和安息、贵霜在章武十一年、十二年那段时间里,签订了平等的划界条约,彼此不再相犯。
而三大帝国中间那些零碎的、原本势力范围界限模糊不清的诸胡部落,也都在这个条约中得到了明确,绝大部分都被划入了大汉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从此中亚将没有三不管的真空地带,所有的酋长部落,都要明确归属三大帝国中的某一个管束,至少也必须名义上向某一个帝国臣服,不再存在完全独立的小国或者小部族。
这样一来,中亚草原的秩序也得到了稳固,后续的商贸发展也有了一个安稳的土壤。以后再出点事,至少知道该怎么拜码头、找谁管,相信未来数百年内,陆上的丝绸之路贸易,也会进一步发展。
汉人对西域和西方诸国的了解和认识,也会更加充分,不再像原本历史上那样两眼一抹黑,只知道自己是天朝上国。
这也算是一种开眼看世界了,哪怕当时大汉是地球上最文明科技最进步的国家,但能看看世界,增广一下百姓和士大夫的见识,总归是一件好事。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西域的事务,前后迁延数年。在西域稳扎稳打开拓疆土、建立秩序的同时,中原的恢复和建设也丝毫没有落下。
在诸葛兄弟为首的文官集团辅佐下,刘备统治下的大汉,在章武年间的最初十年,取得了平均每年百分之三的人口增长恢复。
考虑到“复利”效应,章武十年下来,全国的人口就重新接近了三千万大关。
大量的人口被挪到东北开荒,南边的岭南和会稽南部、闽中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汉朝时南方开发程度还是比较低的,按照历史原本的发展轨迹,要到后来西晋灭亡、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方实在拥堵得人多地少,才不得不充分大开发。
这一世,因为刘备在南方起家,南部各州在统一之前,已经得到了十几年的良好发展,所以到统一的时候,南方的人口、田地面积、粮食产量等指标,原本就达到了平行时空永嘉南渡初年的水平。
如今又得到了十年有计划的建设,南方的开发程度更是达到了原本历史上南北朝中期的水平。
尤其是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原本时空中被视为积累的闽中之地,乃至岭南的漳、潮等地,这一世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开发,但看这几块地皮的开发水平,甚至能达到原本历史上唐朝时的程度——
因为在没有优良的海船之前,闽中那些山区环抱的河谷小平原,实在是难以开发,进出不易。
但是有了便捷的海船运输之后,情况就直接逆转了,后世胡建的很多地方,都是走陆路进出很难,但走海路进出非常便利的。
短短十年之内,数以千万亩计的良田被额外开垦出来,大量的矿藏被勘探发现,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为垦荒的百姓提供工具、农具,配套的工商业也随之兴起。
而朝廷统治者在发现了航海和船舶技术对于建设南部沿海的价值之后,得到了正反馈的激励,也愈发舍得往造船技术里继续投入,形成了非常良性的循环。
十年之内,大汉的造船工业水平比天下刚刚一统时又进步了很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