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已上传)免费番外7 千古第一功,只看陛下是否愿为-《舍弟诸葛亮》


    第(2/3)页

    而且这些进步都是在没有诸葛兄弟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完成的,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诸葛瑾再去亲力亲为画图纸、点拨工匠、教他们具体往哪个方向设计船舶。

    大汉已经培养起了初步的航海文化和传统,民间也有了自发进步的土壤。因为人口重新恢复,而且增长速度还不慢,加上雕版印刷术和印刷书籍的普及,民间读书人也越来越多,能看懂朝廷宣传、目光长远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而朝廷这些年一直在诸葛兄弟的掌舵下,不断宣传“之前之所以天下大乱,都是因为人口繁衍而田地不增加,所以人多地少,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们听懂了这些逻辑之后,民间的富商和有识之士也就看出了航海的巨大价值,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航海才能找到新的肥沃待开垦土地,这些土地原本或许只是因为被群山或者海峡阻隔、与中原之间陆路交通不便,但只要有海船联络,交通成本就可以极大降低。

    而这些通过航海可以相对轻松抵达的新的肥沃土地,才是让大汉长治久安、走出原本每隔两百年人口爆炸大乱一轮治乱周期的关键。

    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大汉在开发闽中的同时,自然而然也把夷洲和朱涯洲进一步开发了出来。

    当地的热带病虽然恐怖,但是有了诸葛瑾发明的风油精加持,以及华佗及其徒弟们对热带病的医学研究、药物研究,很多困难被一个个逐次克服。连带着东南亚后世越南、柬埔寨一带的沿海地区,也都被步骘、陆议等人陆续开发出来。

    北边那一路,三韩半岛和扶桑列岛,也渐渐被大汉的航海征服。

    整个大汉的疆土不但比此前的巅峰期更膨胀了数成,同时民间的开拓氛围,也是前所未有地昂扬。风化之美,眼界之开阔,皆非前代可比。

    章武八年,大汉就彻底归化了朱崖洲。章武十年,夷洲西部沿海平原也全部落入朝廷实际掌控。

    到了章武十二年,朝廷的屯田已经南起后世柬埔寨,北抵后世吉林中部,东到扶桑的九州岛,西至葱岭和哈萨克草原。

    而章武元年,相当于原本历史上的建安十九年。所以章武十二年,也不过是相当于原本时空刘备登基后四年、公元224年。

    (注:历史上建安年号用到二十四年,然后次年曹丕篡汉,再次年刘备称帝,所以书里章武这个年号相当于比历史同期早了八年拿出来用。)

    而原本历史上,224年的时候,刘备其实都已经过世了。只是这一世,他一切顺遂,又没有兵败的心理打击,所以健康状况保持得还不错。

    不过人的年纪和寿命,终究是有一定惯性的。所以活到将近六十五岁了的刘备,这年还是不免生了一场大病,但最后还是养好了。

    病好之后,刘备在享乐方面也收敛了些,不再肆无忌惮地“接着奏乐接着舞”,而是第一次认认真真考虑了身后事。

    诸葛瑾比他年轻十五岁,诸葛亮比他年轻二十一岁。所以诸葛瑾今年也即将知天命之年了,诸葛亮也四十三岁了。

    刘备对于传位太子,是没什么疑虑的。他这一世的太子,是官渡之战后没多久得的,如今也快年满二十五岁了,过几年正好适合接班。

    在古代环境下,太子三十岁能登基,就是很黄金的年龄了。一般其他特别长寿的皇帝,如果封长子为太子,太子很多都熬不到接班,就是因为长子和父亲的年龄差太小了。

    比如刘彻的太子,就是因为刘彻活太久,后期又脑子不清醒,最后巫蛊之祸弄死了。后世但凡活到七八十岁的老皇帝,作为其长子的太子也少有顺利继位的。

    刘备生儿子生得晚,早年颠沛流离时的子女夭折失落,安顿下来后才生下足以养大的儿子,如今看来却成了好事。

    因为这至少能确保刘备和太子有四十岁的年龄差,而其他皇帝往往和长子只有二十岁的年龄差。

    刘备虽然对传位没有疑虑,但他病好之后,还是找到诸葛瑾和诸葛亮,私下里聊了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将来辅政的安排,刘备并没有什么担心的。他知道关羽张飞都是自己的同龄人,而且武将年轻时受的伤损比较多,不似养生的文官长寿,所以将来文武两途,都要交给诸葛兄弟辅佐。

    所以他借着这个机会,大致把未来可能的人事安排说了。

    “子瑜,孔明,此番大病,朕也看透了很多东西。朕当年说过,自子瑜之后,朝廷不再设三公,所以将来百年之后,朝中文职,就正式以尚书令为首,这些相关的改革,这些年也都渐渐落实下去了,朕没什么可担心的。

    朕最近还在考虑,未来连大将军的职务也不想再设了,天下一统之后,朕让云长担任过大将军,但云长的身体还不如朕,将来再让外人担任大将军,朕也不放心,数代之后,还是容易成为外戚专权的工具。
    第(2/3)页